哲思



[目錄]

1.青山明月   2.完美平等   3.講道理   4.友情永固?   5.助人自助?  
6.雁過留聲而已  7.夕陽紅?   8.斷捨離    9.懷舊   10.向死者們致敬! 
11.愛人如己   12.贏輸得失無定  13.來生也做中國人!  14.悲觀•樂觀•達觀
16.金錢與生命  17.如果重新活一次  18.情為何物?19. 說是非、講閑話
20. 談生論死  21.解構善心  22. 宗教.信仰  23.化解不滿的方法
 

                   青山明月  

            [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黑潮挾疫添蝗禍

             異域齊心滅毒殃

            首兩句出自王昌齡詩[送柴侍御]

             鄺良續寫於20203


                 完美平等

       [  金無足赤,玉有微瑕,人無完美、眾生平等。]

 我生而平庸,但沒有偶像,從不想做任何人的粉絲,

  因為我深信這道理。

人雖有差別,但可以肯定, 世上沒有絶對完美的人。

我們若不刻意較量或強求攀比,眾生都是平等的。

 

我羡慕、認可的人有很多,但值得我尊敬的可謂鳯毛麟角。

其實,我的要求不高:只憑個人實力艱苦奮鬥而有成就,

又成功後能夠不驕不躁,繼續造福社群的人,

不論他們的成就和貢獻有多少都值得我們尊敬。


        講道理

  菜根譚:理出於易,道不在遠。

道有分歧,理有不周。

 理無絶對事有湊巧。

 道本乎自然,理出於生活。

 樂幹實事,實事求是。

 放下迷執,便得喜樂

道理越辯越狡詭。


異是為珍惜共通處,尊重異己。

和而不同則是保留差異,以期和洽相處。


 南宋大儒吕祖謙[東萊博議]:善未易明,理未易察。

理、善皆不易明察,因為理有歪理和先入為主之理;

而善亦有偽善和濫施之善。


  友情永固?

我完全相信人間確有真情,只是更相信人性的不完美。有些人確然擁有捨己為人的精神,但堅持利己、現實原則的人顯然最為普遍。

年輕人入世未深,加上情感豐富,很自然地歌頌友誼萬歲、友情永固,但懂得人情世故之後,他們才慢慢理解到友情很容易随著相互幫助的機遇減少或因意識型態的差異而日漸疏遠。

所以我認為,朋友間有共同的好惡或相互有所需要才是友誼得以維繫的關鍵。

前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很有道理的。人們要有效地維繫友誼不可期望於一廂情願的頻密約會,因為這樣可能弄巧反拙,令對方感到壓力和騷擾,以致傷害了友情。為此,我認為冀求友情永固是不切實際的、離地的;有緣相聚,互相幫助、關注即可,不必奢望、強求,更不可存有倚賴的心思。  


        我喜歡淡淡如水的友情沒有激動、沒有幻想、也沒有應酬的無聊感但有不斤斤計較和互助的誠意。

     年輕人坦率真純,信賴友情關愛、頌歌友誼偉大、對友情充滿期盼與憧憬。可惜,現實總是殘酷的、無奈的!朋友認識多了,閱世深入了,思想成熟了,他們才真箇明白所謂友誼的底蘊。

無疑,世間確有真摯的友情,但這不是必然的!

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從偶爾開始,卻因相互的需要而建立,或進而穩固。不過,當“利益關係”不再存在之時,友情自必逐漸淡化,甚而消亡!

  為此,我們與其期盼友誼永固,不若珍惜偶爾相遇的時光,或為相互需要而創造維護友情的時機。

 

  助人自助

助人而自助是種善因的結果;自助而助人則是推己及人的美德。

當此功利社會,能夠樂善好施,熱心助人確然十分難得。

有兩位朋友樂此不疲,助人積極主動,施與更不望回報,其熱誠周全的程度遠勝那些專業的社工和傳教士。我常背後讚賞他們不是人簡直是只應天上有的神祈!

珠玉在前我常感到慚愧因為我自信只是一個信仰儒家[推己及人]思想的凡夫俗子,沒有捨己為人的至高情操。

常言道:助人為快樂之本。又說:施比受更有福。我沒有能力助人、施與,只好玉成朋友的善行,多給他們快樂和福份的機會。


能夠無條件助人和施與的,無疑是最富足的人,即使他們對受惠者存有一點期望也是無可厚非的。

一般而言,用情太深的助人或施與對受惠者的期望相對地殷切。當受惠者稍有不如意的回應和反饋,施恩者極可能感到大大失望,甚至口出怨言。

我從來只甘心做一名保守、低調、不積極行善的平凡人,就是為免遇上如此這般的打擊。


毫無疑問,熱心助人、無條件施與的,都是天下第一等好人。不過,他們可能沒察覺,他們一廂情願的善意及期望會給受眾帶來壓力感和倚賴心。比方說,受惠的人在最需要幫助時得到別人的恩惠必然深受感動;若長此下去,得到太多接受施惠的機會,很自然地產生慣性的倚賴而不能自助自決。

正所謂[人情緊過債],欠下別人人情自必有還債的壓力,時常都想找機會清償那筆人情債。所以,我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善意,若無可避免地接受了,只好盡快償還,不想負債太多。如果負債太多,那就難免失去婉拒債主的勇氣了。


 誠然,施惠者對受惠者寄予一些期望是無可厚非的。比方有些施惠者行善後心存一點崇高、愉感、滿意的感覺也是十分自然的,因為強者才有能力給弱勢人士予以幫助的。

有些人施惠並不奢求甚麼回報,可能只期望受惠的人視自己為知己良朋,或有事能幫自己一把而已。也有一些人行善為積福、救贖;為求心安理或保佑家人平安等等。無論為甚麼,很明顯都有[助人自助]的效應。


               雁過留聲而已

雖說是非成敗轉頭空,但能夠名成利就總是不錯,即使寂寂無聞,若有點痕跡留下來,也可算是聊勝於無吧?

我曾刻[沒大不了]和[如是而已]兩方印章沒甚麼大不了的意圖,只為提醒自己不可太在意個人的成敗得失,如是而已。 


                         夕陽紅

是非成功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句說話不是教人放棄追求事業,只是提醒人們要珍惜晚年的好日子。

比方早年喪偶或離異,晚年找個老伴,享受一下夕陽之戀也很不錯,但不可藉此到處留情,亂搞男女關係,把浪漫釀成災難!

此外,人在晚年,健康的時日無多,真要把握還可活動、思考的日子多做自己想完成的事,以免到時手忙腳亂或抱憾終生!


                        捨斷離

每個人,年青時代總喜歡收藏或囤積一些心頭好是十分普通的;

然而,到了晚年看著一堆堆收藏品卻感到萬分苦惱、徬徨!

尤其是,要在未知時日還有多少的處境下要安排它們未來的去向,

那就更心急如焚了!

無論如何,面臨捨斷離的那一刻,總有一點難捨難離的感覺吧?

特別是一些購藏之後極少,甚至從沒有好好地欣賞過或應用過的東西,

不但感到婉惜,還有點歉疚之意!

也許我可以這樣想;那些年,他們追隨我四處徙,讓我任意搬弄、堆砌,

又為我點綴、充實書櫃,其實在健康和精神方面也曾為我作出獻!


                       懷舊

 我不喜歡那種刻意安排的懷舊活動。

已成過去的事情,我必然確認,

但沒有甚麼理由讓自己無限深情地眷戀

或參與任何懷舊的活動。

 

我沒有值得紀念的日子;

過去也許有過一些難以忘懷的時刻,

可惜,那些時刻都很難過,

沒有想記、想念的衝動。


向死者們致敬!

我們要向所有意外死亡的人致敬,因為他們"犧牲"了自己,卻提醒我們:死亡降臨是沒有年齡、性別、體能和身份等限制的。我們不管活得如何,總要好好地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因為生命不可能任意延長,卻可以隨時被縮減或扼殺的!


愛人如愛己

個人的生命與別人的命運是相連的,所以同舟應該共濟,否則只會同歸沒頂之災。

如果我們明白[愛人如己]只是一種良知、初心,那就一定理解[愛人如愛己]這道理。 

由於“被愛”和“悲哀”兩詞是諧音,被人放在一起來理論。
兩詞的情境完全不同,前者是人所共想擁有的正能量,而後者則是人們退而避之的負能量。
不過,兩者有因果的關係:無原則和一廂情願的“被愛”,和不知感恩、珍惜的“被愛”確然都是悲哀的!



贏輸得失無定

常言道:有得必有失,有失亦必有得。

這話說得對,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在甚麼層面都贏盡或全輸的。

然而,當我們真贏了,自必欣然接受;若是輸了,便會耿耿於懷!

為甚麼我們輸了的時候沒想到贏時的得着?這些得着可視為一種補助或對沖嗎?

我們還可試想; 過去是否有些不是必然得到的利益?是否有些應該失去的卻沒有失去的東西?或者是否有想花、該花的錢沒有花到?......

如果我們將這些過去[可能收益]計算一下,說不定結果不但足以填補損失,還可能有點盈利呢 。

[24]   來生也做中國人!

     與老朋友相聚,偶然談到大陸和香港的時事。當我知道她今年(2012)走出舒適大宅跑到酷熱大街參加七一遊行時,我不禁對她的義行壯舉肅然起敬!可惜,敬佩之情不能持久,聽她連篇政治見解後,卻教我感到異常意外和失望!雖然我們一向少談政治,但憑零碎聽聞,我預期她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應該不會太惡劣的,豈料剛好相反,她竟是《來生不做中國人》作者鍾祖康的忠實支持者!

    我不是狹隘、極端的民族主義者。我同意,任何人雖無法自決其血統,但對其所屬國籍或異族通婚卻有選擇的自由。當然,我絶不欣賞、鼓勵這種非主流的事件。同時,我不苟同現時中國一黨執政的局面是最理想的,也不認為中華民族是最優秀的。所以,對於鍾書痛譭中國政府貪腐、專制,踐踏人權、輕視人民生命、以及極詆中華民族保守封建,奴性心重、公德敗壞等等質性,我確然有過類同的印象。不過,他傾力搜集所有負面材料,然後以偏概全地醜化中國政府的施政和所有中國人的民族性,這顯然有欠公允!

  請問外國的月亮是否特別圓呢?難道外國人的歷史、政治、民族、文化就無瑕可擊嗎?我相信中國人所有的劣根性,全世界人種都不會少,鍾氏當然也不例外,因為這是人性的一部份。何以鍾書的言論厚歐美而薄中華呢?我敢肯定,如果他願意用同樣的努力和存心來搜集,一樣可以找出歐美各國民族更醜陋、更可惡的材料。又如果要進行問卷調查,想統計有多少人來生不做日本人、歐美人或其它人種,我相信也有極可觀的數字。

    鍾氏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充滿主觀、偏見,最膚淺的觀點莫過於認為秦始皇開疆闢土和漢武帝獨尊儒術是最錯誤的一着。他斷言那是中國歷代戰禍頻仍、沒有民主政治、文明反覆沉淪的根源。又認為中國人封建的思想、醜陋的民族性與共產黨的獨裁作風結合之後更加惡劣,以致龐大的中國不可能長治久安。據此,朋友否定我的建議,他不相信中國行聯邦制可以成功,亦不期望兩岸統一,說中國的未來應該步前蘇聯瓦解之路,分裂成類似歐洲般小國分治的局面!

    照鍾氏的邏輯類推,香港、澳門、西藏、新疆都有權獨立,釣魚台、三沙也可以不要!那麼,是否任何國家的政治、歷史、文化或民族性只要找到一些醜陋、負面的事例便可支持他們四分五裂呢?如果是這樣,為何他不倡議曾多次侵華,大肆搜掠、屠殺的英、美、德、法、日、俄等國馬上拆細分治呢?每個國家的版圖自有其歷史淵源,不是任人隨意切割或整合的。如果自古已然不能作為屬土的依據,那末,印度、希臘、埃及等國憑甚麼可視為獨立國家呢?

  還有一個根本問題,是否國土拆細後便可消弭小國間的紛爭呢?答案顯然不肯定,因為國際間的分合與版圖大小無關。如果小國分治是國際主流,那麼,南北越、東西德豈不要再分裂,而南北韓、北愛英倫以及中東諸小國也不須為領土起紛爭或衝突了?歷史告訴我們,每個國家時有暴亂,國際間更沒有停止過爭戰。小國間你爭我奪,大國間自不例外。即使小國暫得和平,野心大國如美國也會跑來製造事端的。

  大體而言,鍾書是可以一讀的,尤其對於盲目親中擁共的人確有警醒的作用。不過,對一些不熟識中國民情及中華民族文化的人不但起不了激發作用,反而產生誤導的影響。尤其是鍾書偏激、辛辣的表述形式令人懷疑他的動機是為了警醒和激發中國人奮發改進還是刻意製造分裂,搧動仇恨呢?據說鍾氏原為香港時事評論員,寫了很多反中駡港的文章,又曾參加區議會選舉,因言論出位而落選。及後他倡議台灣有權獨立的文章發表,被左派傳媒圍攻、辱罵,因而薄有人氣。他的文章在台灣出版旋即被大陸列為禁書。2008年他黯然移民挪威,還娶了挪威老婆。可想而知,他對中共和香港左派集團的憎惡、仇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

  我的觀點底線十分單純,不管你如何抨擊中國政府或辱駡中國人都可以理解,但應該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發聲,否則你的動機令人懷疑?讀鍾氏文章不難發覺他故意將中共政權等同中國政府和中華民族,因為他深知在香港和台灣狂數亂駡中共都有大好市塲。事實上,鍾氏向來的角色不外乎是個機會主義者,想利用出位的言論來搏取虛名實利而已。他其實早已喪盡中國人的民族感情。他懷着洩忿、仇恨和討好外人的心態來製造議題,自必盡情描黑一切有關中國的人事!結果一如他所預期,他出位的言論撥動不少人的好奇心,引起國內官民的關注,尤其得到外個人的可憐。

  剖析鍾書的支持者的成份,也是意料中事;不外是一群湊熱鬧的、唯恐中國不亂、幸災樂禍的人,也包括一些媚外崇洋、反共、恐共、台獨、藏獨等離心份子,以及不想中國富強崛起的外國人。不過,我的朋友沒看到劣評、辱駡鍾氏是漢奸、癲狗、洋奴和呼籲不買不讀其文章的人更多!為甚麼還有那麼多人對一個被人駡到罪惡滔天的政府和一個劣根性深重的民族不離不棄?其實很簡單,就是一種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如果我們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有分擔中華民族苦與樂的權利和義務。這一切皆發自良知和人性,猶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即使父母對我們不好或者做了一些錯事,我們也許作出怨恨、憤懣、甚而反抗的回應,但絶不會輕易跟他們割斷關係。當然,那群利慾薰心的機會主義者不能保證!

  鍾書罵中國人死蠢,天生奴性,愛做奴才!又譏諷中國當權者是一群豬,香港人是猴子耍雜技!更可惡的,他竟將英國向中方移交香港的協議書視為“一份為奴隸而寫卻沒有奴隸參與起草的移交奴隸協議”!如此一個所謂知識份子竟不顧人格,用畜牲和奴隸來形容自己本來的國家、民族!他可曾反思自己在挪威做個二三等公民算是甚麼呢?他終日帶著怨恨,為取悅外國人而專事傷害中華民族的事,對他還有甚麼好處呢?憑他的才氣根本不可與柏楊、李敖相比,能博取今日的成就(不論好醜)應該知足了,難道還想哄外國人頒他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或文學獎嗎?

  當然,我那位老朋友完全不同意我這番話的苦心。她多次認為我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前景太樂觀,甚而連我認為中華民族到了最後關頭會挺身而出(時窮節現)的想法也給否定了。她一再斷言,中國和中國人是沒希望的!儘管如此,我仍尊重她個人的政治取向,因為各有前因,我不知她過去吃個共產黨甚麼虧,或有甚麼更偉大的理由要憎惡自己原有的民族文化。我覺得,凡事可有多面性,利弊好壞是相對而言的。任何國家的民族文化都有好有壞,朋友陶醉的英美生活不用說了,鍾氏迷戀的北歐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因某政權失德、失策或民族文化中某部份不合時宜、不符洋人的準則便煽動別人離心、分裂的!

  也許,她以地球人自居,要為全人類發聲、謀福祉,但我懷疑一個連自己國家民族也沒氣度包容、承擔的人,空言所謂大愛無疆是否令人信服?又如一個虐待、歧視自己父母的人向外國人炫耀自己如何關愛別的父母,那不覺得他的情感都是“假大空”嗎?平心而論,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所謂共產主義國家早已名實不符。雖然大陸在各方面仍有不少積習未除,但轉變、改進還是可見的。過去和現代的中國(包括兩岸四地)無疑都有很多缺點可讓我們大肆撻伐,然而,為甚麼我們一定要採取推倒、抗拒的方式而不能懷着“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來責成其事呢?

  無論如何,我寫這篇文章沒期望改變朋友的想法。如果他讀後不再那麼鄙視、憎惡我們的國家民族、歷史文化,也不枉我花了很長時間來關注和思考這些問題。最後,我還是要感謝她推介我讀《來生不做中國人》這書,讓我知道世間竟有那種以忘本、媚外作賣點的寫作人,更讓我再三肯定我對自身民族的認同。我不信有來生,如果來生我仍生在中國的話,我一定安於做個真正的中國人!


 如果沒有貪念,不管是甚麼,即使有損失,也不會是致命的。

 

每種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即使極為美好的一件事情也可能有一種或一種以上不甚美好的結果。

所以,我們不必要羡慕別人有多好多好,也不用抱怨自己如何如何不及他人。

 

 

悲觀•樂觀•達觀

好聽的話不難說,也不難聽到。

由於大家經常陶醉在甜蜜、溫柔、美好或幸福的話語中,

所以,我選擇另一角度的表述態度。

 

我不愛說動聽、客套或漂亮的話語,

這不是否定人生光明、歡愉的一面,

卻為世間迷醉其間的人開闢另一谿徑,

來參透人生無常、無奈、多愁、多苦的真相。

 

為此,有些人以為我的思想悲觀、消極,事實並非如此。

我看透世情,但不看破紅塵;

我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達觀、低調或審慎一點而已。

 

悲觀者極端消極,且有自卑、自殘、厭世的傾向。

樂觀者故作樂天、灑脫,其實心裏並不踏實。

至於達觀,則是理性地、勇敢地面對現實,

看透、洞悉世間一切悲喜的根柢,

於是,悲而不傷,樂而不縱;無拘無束,依乎自然!

 

   金錢與生命

 

常聽人說錢是沒有人嫌多的

又說錢不是萬能沒錢就萬萬不能

也有丈夫對妻子說

我拚命賺錢都為了你和孩子們過好日子

這些話肯定反映大部份人對金錢的想法

無可否認財大的人氣粗又使得鬼推磨

不僅說話有力,做起事來更信心十足

所以,大多數人自小就知道“金錢萬能”的道理。

 

其實,每個人一生最基本需用的金錢並不太多,

然而大多數人一生中所積聚的金錢、財寶

遠遠超越他們所能享有或可享用的。

我認為: 為追求過多的金錢、財寶而過度虛耗生命

是極不值得的

反之,在條件許可下,

為了增進健康或達成自己的意願,

放棄不必多有的財富以期贖回原屬於自己的時間

卻十分合乎經濟效益的!


     如果重新活一次

   有時無聊,偶發幻想,希望上天憐憫,讓我從頭再活一次,或者馬上成為某個成功人士。不過,再三思量之後,我決定打消這個幻想。理由如下:

 1.我心儀的成功人士不能保證他們日後還是這樣成功 的。

 2.自己的能力未必勝任他們的事業,志趣亦未必與他們相同。

 3.成功人士也有我所不願經歷的事情,如果硬套過來,可能活得更痛苦。

 4.我的命運雖有不少缺憾,但亦有我所期望保留、擁有的經歷。

 5.如果我重新活一次,來生的際遇可能更加悲慘、更多  波折。

   為此,我堅持信奉王羲之的生死觀:聊乘化以待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總之,人的年壽有時而盡,我們既無法操控,只得順乎自然;與其妄想長生不老,不若好好保養和運用自己的生命。

 

      情為何物?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這句傳誦古今的說話出自元好問的詞《摸魚兒》。詞中歌頌愛情之偉大,亟言天下間最可貴的人生是找到一個可長相廝守的伴侣。尤其當我們走到生命將盡的時刻有個老伴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地關愛自己便會感到此生無怨無悔

古今中外歌頌愛情描述愛情的文藝作品不勝枚舉很多痴男怨女為了愛情不惜一切地付出代價,包括拋棄金錢、事業、名譽、權位親情,甚至生命

誰不同意愛情的力量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當然對於那些愛得死去活來、愛得天翻地覆的戀人來說這一切犧牲似乎都不算得甚麼正如那些多情種子說的“只羡鴛鴦不羡仙”,又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都非局外人可以理解的。

無疑,這些表達堅貞不渝愛情的話語在得償所願之前確實發過光、發過熱,但到了共諧連理、得成鴛鴦之後是否還能堅執着呢也許能夠也許只能持續一段日子現實不難找到這樣的結局:即使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的說話還在耳邊廻盪,任何無比熾熱的愛情最終也會歸於平淡,甚而瀕於崩潰! 

其實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早已提醒過我們:“當其欣之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必感慨繫之矣”這話大意說:我們求而可得之時固然興奮莫名但日久便難免有厭倦之意,甚至會悔恨當初

為此,我不欣賞情侣們那種目中無人、肆無忌憚的所謂浪漫陶醉。地闊天高,人海茫茫,世間可做的事情多着呢,談情說愛、男婚女嫁只是當中一些極其平凡的事件;不論擁有或缺失,都沒有甚麼大不了

不知誰說的:“皃女情長,英雄氣短”這話總有點道理萬一在男女私情方面有所缺失的,我們可能在其它方面會得着更多更好的

所以,如果元好問問我:“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我會這樣作答:世間沒有絕對美滿的愛情,因為世事無常,人情易變我們能夠盡心珍惜、勇於承担自己的抉擇已十分難能可貴,無必要以生死相許


               說是非、講閑話

           說是非、講閑話,一般人認為這是長舌婦、八卦公的所為。於是道東家長、西家短的人,跟背後打小報告,揭發別人陰私的,同樣惹人憎惡,被斥為誹謗、謠言的製造者。

其實,人皆有口,除吃喝之外,最大的用途就是說話。話題中,不是“是”,就是“非”;事情上,有重要的,也有等閑的。重要的事既可說說,等閑的為何不能談談呢?

東家的事說完,談談西家的事,話題總說不完。自有人類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少不了閑話家常,非議時事。古往今來也有不少談論大是大非的文章,這不但讀者眾多,由此引發的是非爭辯更無休無止。

可能長舌的人太多,口沒遮攔的濫用口舌,加上立心不正,用意不軌,致令真正為明辯是非的人也不受歡迎。先賢有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說人非。”我不敢苟同這話的教訓,因為人在安靜之時反省自己的言行,以及閑談之間明辯是非都是很自然的

孟子亦云:“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可知,明辯是非、談論是非是人禽之辨。作為知識份子,面對邪行歪理,豈能噤若寒蟬?我認為說是非,評對錯只要用心良善,據理力爭才是正人君子的所為。為此,我將先賢的教誨改成這樣子:靜坐常思對錯,閑談明辯是非。

       

      談生論死

         說人生苦樂參半的人應該是個幸運兒,我則認為人生苦多於樂。直至目前為止,我似乎還沒遇過甚麼幸運的事兒,不過我暫時尚算是個“大幸者”,因為在那充滿憂懼、苦痛、顛簸的人生中,我竟然不靠神蹟而能安然超越一個又一個難關,而且有機會與能力做了一些自以為有意義的事情。

  人生多憂患,生命多苦痛。我覺得,長壽而康健,有充沛的體能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才有意義;否則算不上是“生活”!為此,我期望健康多於長壽。

        大家都知道,“年壽有時而盡”,長壽者其實長不了許多,即使長了一點,終歸還是難逃一死的。死亡確然令人感傷、恐懼,若從另一角度觀之,它不失為結束痛苦、憂懼、疚悔、仇恨的形式。因此,我們不必誇大它的凶惡。

  過去我從事那些所謂文藝創作,可說有點成績,但慶幸迄今依然名利皆空,同時又似乎沒甚麼值得我眷戀和惋惜的人事。這確然令我對死亡的憂懼紓解了不少。

  我們常用“死而無憾”來評價一些成功人士的貢獻。又用“死不足惜”來咒駡那些壞人、惡棍的下塲。我非成功人士,亦不是壞人、惡棍,但回顧我這一生的作為、際遇,卻出奇地發覺這兩個詞用來評價我的下場也無不可的!

 我不信生死輪迴,卻信生死交替、新陳代謝。人有其生必有其死,早生的理當早死,正如進電影院看戲沒有不設時限的,看早場的沒理由拖到夜場才離開的。

  誠然,生死交替、新陳代謝是自然的規律。沒有老死、沒有疾病,違反生態平衡,決非人類之福。如果人人都可苟且存活,有誰還會珍惜自己擁有健康而富活力的生命?

  況且,人要生存下去是要付出沉痛代價的。不管你的年壽、形貌如何得天獨厚,人總有無盡的憂懼,包括生、老、病、死所衍生的憂懼都折磨我們的一生。為此,我們不必為貪生怕死而惶惶不可終日了! 

 

   辨當下的是非

 識的人都宅心仁厚,胸襟廣濶,對於很多具爭議性的問題皆採不

偏激或冷漠的態度。他們堅持這種態度的理由很多,例如:

1.世事無絶對,是非對錯好難講得清楚的。

2.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各的道理。

3.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4.公道自在人心;天公有眼,善惡到頭終有報的。

5.是非成敗轉頭空,不用太執着。

6.世事瞬息萬變,沒有永恆、絶對的真理。

7.人的生命短促,分清是非又如何?

8.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氣生財嘛!

    …………………………………………………

凡此論調似是而非,根本無分辨是非的誠意。

這樣苟且、馬虎的態度不但模糊了是非黑白,

更造就一些歪理邪說滋長的機會。

我認為人禽之辨在於人有是非之心,

即使做不好、做不到也要分得清!

未來不屬於我們的,人活在當下,

便須明辨當下的是非黑白!


       解構善心

  人性複雜,人心不同,故人們行善的動機和心理亦不單純。下面試舉一些例子:

1出於真誠,不存目的,不為回報。

2為了沽名釣譽。

3為謀取利益。

4為救贖、補償。

5為求恩賜、轉運。

6為滿足個人施予的優越感。

7同病相憐,互相慰藉。

8為換取信任,然後提出要求。

9捐獻為換取免稅額。

   以上九點,除第一項是無條件的施予之外,其餘八項都有目的。十分明顯,在各類善舉中,施者所得到的無論在物質或精神方面往往都比受眾得到的更多。可知,我們常說“施比受更有福”是很有道理的。

   世上不存目的,不求回報的善人是最可敬,也是最富足的!至於很多人行善都別具用心,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利人也利己才可吸引更多人做善事。只要他們的善行確實讓有需要的人得到助益,那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宗教.信仰

    死亡不是一個很受歡迎的話題然而,任何人終必遇上。為此,我們與其迴避不若勇於面對及早解脫疑慮,以免事到臨頭惶恐萬分或不知所措!

    我認為宗教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在於能夠解決人們死後何 去何從這個大問題。雖然,天堂、永生、輪迴、地獄、成仙、成佛等等說法只是一些虛擬的願景,但對於一些篤信宗教的人確然甚見功效,可助他們盡快消減由死亡引發的憂懼感,因為宗教告訴他們,信徒死後會進入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不過,迷信宗教不是消解死亡憂懼的唯一方法,也不是人人樂用、合用的。比方,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特強的人寧願堅執一套更適合自己奉行的想法和做法。

   這種非宗教式的信念其實也是一種信仰。我們活在當下,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不可以沒有一種只屬於自己的信仰,因為有這信仰的人才可能安穩地存活下去。

   誠然,迷信宗教是消減死亡憂懼最便捷的方法,但我特別敬佩那些不必假借經典、儀式或戒律的力量仍能活得起勁、快活的人。他們深信只要本着人性、良知做一些有益處、有意義的事情,即使死,也覺得今生無悔、無憾!

 

                                              化解不满的方法

              人與人之間出現衝突、矛盾或不協調是不足為奇的。我們與其奢望永不遇上一些豈有此理或不知所謂的人事,不如早作思考在甚麼情況下應該用甚麼方法和態度來應付或化解心中的不滿   

                  為惹麻煩,我建議跟自己無關的人事,可奉行“事不關己,己不勞心”戒律,因為很多爭端結構複雜,不知內情的,不宜逞強出頭。

    如果遇著蠻不講理的人應如何應對呢?我建議要看風頭火勢才好作出反應,以免得不償失。我們常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不過現實未必如此理性,很多時候真理是在拳頭大的一方。

    正所謂君子不吃眼前虧,若然形勢對己不利,我們便須退一步,用另一種方式來排遣心中的憤懣,例如在精神上反擊:“遇著我,就算他們好彩、好命吧!別管他們,都是心理變態、精神有問題的!這班雜種無藥可救,等天收啦!……

    反之,衡量形勢於己安全便可以主動一點:不留情面,直斥其非;天行道,私下懲戒,或向有關方面投訴,令惡人繩之於法。 

    不過,作出反撃或反應前,我建議大家試從逆向思維,對方只是無心之失,我們應該多多包容,好言相勸,希望他們矯正謬誤。